第161章 于有光带走的资料

木野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书阅屋 www.shuyuewu.la,最快更新天机之神局最新章节!

    于老伯叫我的时候,我还在发呆。

    他给我的这些东西想必是于友光经常做记录用的,但有一点我还是不太明白,就是那张拍了岩画的照片。因为所有的照片都有出处和相关记录,唯独那张岩画除了照片,一个字也没留下,这让我有些疑惑。

    从于友光的笔记和那些稿纸来看,他应该是个非常严谨的人,既然其余的东西都做了记录,而偏偏关于那张岩画却没有任何记录!而且,曾听洪开元说过,于友光此人的治学态度比很多学者还要严谨、仔细,虽然他只不过是个编外人员。

    想到这里,我就问于老伯:“于伯伯,这里面好像有些东西不见了啊?!”

    于老伯正在忙着摆碗筷,他头也没抬,道:“哦,还有部分资料有光带走了!”

    我立时就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按照那些鳖孙的行事风格,他们在于友光那里没发现那块伏羲之爻的可能性真的不大。

    那么,那天他们带走于友光很可能不是为了那块伏羲之爻!如果是为了伏羲之爻,他们在与于友光见面后绝对会问起那东西,根据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风格,翻脸肯定比翻书还快!

    要是这样的话,于友光是藏不住伏羲之爻的秘密的!因为,他们至少有N种办法让于友光说出藏匿点。否则,他们既然有时间回去拿于友光的东西,就不可能会落下那伏羲之爻!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他们带走于友光,不是为了那块伏羲之爻!!或者说,于友光找他们也不是为了告诉他们关于伏羲之爻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而在于友光的资料中,那些照片应该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他就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而且,还特意夹在了工作笔记当中!很可能,于友光带走的那些资料就和那张岩画有关!

    我站起来,朝于老伯笑道:“于伯伯,有光的这些照片就这么多吗?”

    于老伯抬起了头,笑道:“对啊,前阵子我就经常看到有光拿着这东西坐在沙发上发呆!”

    我皱了皱眉,心里有些失望。就听于老伯又道:“我曾经无意中翻过一次,照片应该是五张,不过有两张是一样的!”听到这句话,我心里猛然一跳:五张?!

    现在这里有四张,到底是哪两张是一样的呢?我立刻就开始思索。

    既然于友光带走的是资料,而这资料又和那岩画有关,那么,相同的那张照片及很可能就是岩画的那张!!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要将某种资料带出去和别人交流,那么,我肯定会将所有与之相关的东西一起带走,否则资料就会变得不完整,也会因此失去了交流的意义。既然那岩画的照片有两张,那么留下一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看着于老伯在忙碌,而于友光的妈妈还没回来,我就笑道:“于伯伯,不用那么急,于婶还没回来,等她老人家回来后在吃饭,您看成吗?”

    于老伯呵呵一笑:“等她回来饭菜都凉了!”

    我说没事,还是等等吧,再说我也住得不远,早点晚点都没所谓的。

    见我坚持,于老伯就不再勉强,就说那就等等!

    想着于友光带走的那份资料,我心里有些忐忑,因为,我担心那份资料也很可能和伏羲之爻有关。于友光这次的赤峰之行,所有的资料都和那个姬姓家族有关,而很明显,我手上这块伏羲之爻应该原本就是姬家的东西。

    如果这样的话,他带走的东西至少和姬家脱不了干系,只不过,于友光很可能还没发现那其中内在的联系!!

    想了一会,我又对于老伯道:“于伯伯,这些东西我能拍下来吗?”其实,他刚才在厨房忙活的时候,我已经拍了一些,现在当着他的面来做这种事终究有些不妥。

    于老伯呵呵一笑:“没事,拍吧!我理解你们这帮搞研究的人的心情!”

    闻言,我连忙道谢,就将所有我认为有必要的东西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弄完之后,就将那些东西又交还给了于老伯,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于婶还是没回来,我有些无聊,又见于老伯已经忙完了,于是就开始主动和他聊天。

    当然,我的话题还是围绕着于友光的那些发现。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心机婊,因为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无意之间将话题引向自己需要的方向,而于老伯却浑然不觉,那时,心里真的有些愧疚。但一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我只能在心里跟他说抱歉了。

    在扯完了于友光的赤峰之行后,我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于友光的赤峰之行和他自己所记录和描述的基本一致。

    接下来,关于那张岩画的发现却是在另一个地方:通辽!

    而且,岩画的发现时间要早于于友光的赤峰之行。

    那应是去年六月份的事了。

    因为于友光完成了一部网络小说后,得到了一笔稿酬,他拿出了一部分给他父母,另一部分就留着准备用来做下乡探访时的经费。

    大约在六月的中旬,于友光去了通辽一个叫回雁峰的地方。

    回来后,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在整理资料。

    于老伯本来也极少问起他的事,那天中午父子俩一起喝酒时,趁着酒兴于老伯就问起了于友光最近忙活的内容。于友光性格怪异,他基本不愿和不相关的人聊起自己的工作,即便是他的父母也不例外。

    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他的疑问太多,他居然回答了他父亲的一些问题。

    原来,于友光那天在回雁峰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极小的岩洞。岩洞很不起眼,位于回雁峰的东南角一个偏僻的小山沟内,那里人烟罕至。

    一开始,于友光并未有什么发现,直到他在山上转了很久以后,准备下山时,发现自己居然找不到下山的路了。那里手机又没有信号,无奈之下,他只得掏出了指南针。

    走了半天,他就来到了东南角的那条小山沟。

    因为山上树木较多,根本就没有路,他只能走一段就核对一下方向。大约又走了十来分钟后,他忽然发现指南针居然失灵了,而且像发了疯一样,胡乱的转动。

    于友光很快就明白了,这附近肯定有着什么天然的磁场,而且磁场的强度很高!这立刻就引起了于友光的注意。因为他不光是个考古迷,同样也是个自然迷,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作为一个博士生,这些简单的物理法则,于友光淡然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他先拿着指南针在原地转了一个圆,很快就发现其中的一个方位上,指针的反应明显不同。于是,他便一路追了过去。

    大约往前追了一百多米后,他就发现一个被荆棘和野生藤蔓遮掩的岩洞,而这里,恰恰是磁场最强的地方。

    于友光稍一思索,就收起了指南针,并将那岩洞口清理出一条能容他通过的区域。

    那岩洞很小,只有半人高,宽不足六十公分,地面都是一些碎石和泥土,看样子是山洪所造成的结果。他担心里面有什么野生动物,就先用手电筒照了一照,却并未发现什么动物留下的痕迹。

    很明显,这里由于磁场太强,没有动物来过。于友光想了一会,就决定进去看看。

    这应该是史前造山运动形成的褶皱狭缝,因为洞顶有明显的挤压断层,不过现在看上去还是很稳定的。于友光小心翼翼地慢慢朝里面爬了进去。

    爬了大约二十多米后,随着逐渐的深入,于友光发现这洞里变得越来越宽敞。洞的地面是斜向下方的,地面的状态和洞口差不多,估计是山洪推着泥石经年累月而形成的。

    到最后,洞的高度已经超过三米,宽度也达到了三四米的样子,他已经可以完全站立行走了,因为洞里的空间已经足够他活动自如!

    这洞里的前一段还比较干燥,到了后面却变得异常的潮湿。而且,洞顶不时有水往下滴,地面也湿滑了不少,但一路走来他并没有什么发现。

    这洞非常的深,也不知它到底通向哪里。于友光不死心,他继续往前走去。

    又走了差不多四五米后,他忽然发现左侧的洞壁上出现了一个小洞。洞口也不小,像一个被捏扁了的馒头,呈长条状,宽约一米三四左右,高约两米,洞口距地面大约有五六十公分的高度。于友光照了照前面,发现洞里依然是深不可测,想着自己没带备用电池,如果再盲目地往前走,电池一旦耗尽的话,自己就很可能在洞里迷失方向。于是,他就决定先看看左边的这个洞里会不会有什么发现。

    略一思索,于友光便爬上了左侧的那个洞道。

    和外面的洞穴不同,这条洞道很干燥,随着他的深入,那洞道的深处变得更加干燥了。

    走了差不多五六分钟,他就有了惊喜的发现。因为地面上好像有很多类似于灰烬一样的残留物,而且数量众多。他蹲下身,仔细观察了一下,那里面居然还有没有烧尽的木炭!很明显,这里曾经有人类活动过,这是当年他们留下的火堆!

    接着,他有了更多的发现。

    洞道的两侧壁上,居然有着许多的岩画,因为环境的关系,这些岩画保存得相当完好!

    于友光欣喜若狂,他先大概地看了一遍,发现岩画的内容相当的丰富,而且丰富的成都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些岩画上画着许多在天上飞行的东西,各种形状都有,看外形,于友光却找不到与之类似的生物。

    惊喜之余,于友光马上放下背包,准备将这些东西全部给拍下来。

    从包里找出数码相机后,他立刻就打开了,准备逐一拍照,以作为资料。

    谁知他刚打开相机,却发现相机提示电量已经耗尽。于友光当时几乎气晕过去,嘴里不停地咒骂。而且仍然准备试图拍一些照片。

    折腾了一会,他终于拍了一张,但再也没法拍第二张了。于友光的心情霎时便跌入了最低谷!他十分扫兴,但想着以后还有机会再来,倒也不再纠结。

    为了能再多看一些岩画的内容,他就继续用手电慢慢地观看。

    但让他更为扫兴的是,手电的电池居然也快不行了,灯的亮度下降很快。想着还要出去,于友光最终只得作罢。因为在这种情况不明的洞里,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当时的于友光心情是降至了冰点,不得已,他只好退了回去。

    出洞以后,他担心自己将来找不到这个地方,就在洞口做了一个明显的记号:他在洞口的几棵大树的树皮上用刀子削成了几个三角形的标记。

    洞口总共有五颗大树,他每一棵都削了个记号。

    后来,他又花了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了下山的路。

    回来后,他根据自己所见,对洞内的情景所了详细的描述记录。

    听完于老伯的话,我心里的疑问却有增无减。又问了他几个问题,但于老伯基本上就答不上来,最后,只得作罢。

    两人又闲聊一会,于友光的母亲就回来了。

    二位老人都很热情,我也觉得开心,当然,除了当时的氛围,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虽然目前我还不知道这些信息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