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苏亦之所以选择稻作遗址作为研究,并不是一时兴起,主要是跟杨式挺有关。
杨式挺的研究,除了岭南地区新石器考古,还涉及秦汉考古以及地方志,同时,他也是广东农业考古的先行者。
从农业考古方向入手,对于苏亦这样的后学来说,更能实现弯道超车。
毕竟,新石器分期,陶器研究,墓葬研究,这些研究都已经被前辈走在前面。
而中国的农业考古,直到八十年,中国农业考古之父陈文华创办了半年刊《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学才逐渐称为一门新的学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办公室内,杨式挺望着苏亦,神情意外,“说说,你是怎么突然选定稻遗迹作研究方向的?这毕竟跟宿白先生的研究范围是不符合的。”
苏亦说,“我从小在农村老家长大,前几年还经常下地割稻谷,从小对稻谷有着深厚的感情,咱们国家也是农业大国,稻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从稻遗迹入手了解石峡文化也是不错的角度,而且,我之前翻看论文,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农业考古方面论述史前文化。”
听完这话,杨式挺更加吃惊,“农业考古?你认为农业考古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考古方向?还打算作拓荒者?”
他多少吃惊苏亦的野心。
眼前的小家伙才多大啊。
就打算引领一个考古分支的走向了。
难道现在的北大学弟,魄力都这么大了吗?
苏亦摇头,“不算吧,国内应该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不算太深入,毕竟农业考古这边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算不上一门学科,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再过几年,农业考古这方面会好很多。”
杨式挺说,“我记得咱们北大的师长,鲜少有人研究农业考古的,毕竟这个方面更加偏向农业史,主要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农学院的,如果你真想从水稻起源方面入手,你可能需要到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老师了,而且,还需要翻看不少关于生物学、水稻栽培学的资料,甚至农业史料也需要收集,一会,我给你列一个书单一些文献,你可以观看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咱们去中大或者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前辈,应该会给你不少的启发。”
杨式挺并不是对稻谷起源问题毫无关注,所以,当苏亦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要作石峡稻遗迹研究的时候,他直接就给苏亦列出必读书单以及相关论文。
比如中大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1961版。
《稻作物科学论文选集》,农业出版社,1959年。
比如,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
至于论文就多了。
比如彭如策的《我省栽培稻谷的历史有多久?马坝发现新石器时代稻谷》,南方日报,1961年10月28日。
莫稚的《五羊城传说新解——从一团炭化稻谷谈起》,羊城晚报,1962年2月25日。
甚至,还跟苏亦推荐了相关文献,因为广州一些汉墓之中,也有稻谷、栗、黍等粮食作物的发现。
可以让苏亦去作一些对比。
这一下子,苏亦就有活干了。
能够在那么短时间内推荐那么多专着跟论文集给苏亦观看,要说杨式挺对石峡稻遗迹没有一点想法,苏亦打死都不信。
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稻遗迹作为切入点,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这个做法有点鸡贼跟讨巧,但也是苏亦接触石峡文化的时候,就多出来的想法。
有了书单跟相关论文推荐。
剩下就是苏亦的事情了。
首先要找书,收集资料。
叶天因为救人得罪富少,被人打瞎双眼,而后更是被富少换上假眼角膜,阴错阳差之下获得透视能力,靠透视他能清晰看到海水中的海鲜,帮家里摆脱困境,一步步崛起。...
我们是岩,至坚之土。当雨来了,岩化为土,当雨停了,土化为尘。我们是不足道的微尘,终将散于风里,死于雷霆,迷失雾海,陷落火中。也许我们终将死去,不见痕迹,不留遗声。但谁能否认,被微尘改变过的世界,会没有半点不同。交流群,624897508火影同人。...
...
王通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重生了,只不过这个地球有点乱,和他记忆中的有点出入。多了一些没有的,也少了一些拥有的。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一个名为超级神豪的系统。于是,一个金钱怪兽开始了他横行之旅!...
当国际上着名的海底打捞公司在电视直播中打捞那沉没了数千年的西班牙黄金船队的时候,人们纷纷惊呼想要一睹5000辆马车那么多的黄金珠宝到底是什么样子,海隆微笑着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现场直播,心中说道如果你们打捞的是黄金船队,那我建造这座城堡用的黄金是哪里来的呢。且看一个少年在获得一条龙王分身后,掠尽天下财富,脚踩无数...
我叫阴七,我是一个阴阳师,从小就没有父母,是师傅从小把我养大。我17岁,师傅居然让我去大学?师傅,我年龄不够吧?上大学还好,居然遇到了僵尸?僵尸到还好,还居然有僵龙?诡异的村子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而重庆这座古墓的主人又是谁?为何我是守墓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和你一起去揭开谜底。...